
一万小时定律,走向顶尖高手之路
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·卡尼曼在他的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到大脑的决策机制,带我们体验了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。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。常用的无意识的“系统1”依赖情感、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,它见闻广博,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。

时间管理:如何成为时间倍增者
最近这段时间,工作上的事情太多,感觉时间严重不够用。正好之前在TED上看到过一个怎样让时间倍增的介绍视频,正好拿来实践一下。演讲者认为,通过时间管理让自己时间大幅增加的人都是高效能的人,都被叫做时间倍增者。

如何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
查理·芒格说过这样的话: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,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。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,并帮你避免失败。如果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,熟练运用80-90个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%的工作。

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?
针对这个问题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。如果面临这样的选择,我会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考虑:第一是项目所在的市场足够大。很多项目最后没有做成,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团队足够优秀,也

超预期准备
华为公司在早期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,无法获知客户的需求,甚至连客户的面都见不到。所以华为的业务人员倍加珍惜每一次跟客户见面的机会,私底下做足了功课。华为的业务人员找了一个既不惊动客户,又能了解他们需求的方法。

如何打造创业公司的企业文化
前段时间,阿里内网流出一篇痛斥阿里企业文化的文章,一时间刷爆全网。文章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,指出了阿里的很多问题,包括996、361、领导PUA、以及阿里的福报文化与组织问题,并写道:“马云就是不想员工舒服,觉得员工舒服了公司就会不行。总是希望员工过得苦,体会自己当年创业的苦。”

不要预设答案
我们总是害怕未知的东西,似乎是写到人类基因里面了,当我们对一些问题搞不清楚、弄不明白的时候我们会给它们预设一个答案。早期的人类看到打雷下雨,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,就预设一个雷公电母和龙王出来,这样就把问题从未知变成了已知。

饱和式攻击
看过电影《流浪地球》的朋友因该对电影里面的饱和式救援应该有印象,主角一行人只是数以万计救援队的一支.按电影里的数据,5000台发动机共运送了7万6千个火石,派出了40万2千6百人,最后联合政府公告感谢全球150多万救援人员的奋斗,假设5000座熄火的发动机,平均每个发动机都有300多人去启动。面对地球灭亡的饱和式救援是不计一切代价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进行的救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