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零售的本质—为顾客提供生活解决方案》本书中信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,主要写了本多利范先生作为韩国7-11便利店负责人,让深陷危机的韩国7-11,在3年时间内通过一系列的革新手段成功扭亏为盈。
在这期间韩国7-11的分店数由130家增加到1500家,引领了三角饭团风潮,创立韩国少见的专属米饭类熟食加工厂等,带动了韩国便利店产业的发展。
收获以下新认知:
- 零售的商业逻辑:一切经营和思考必须围绕着顾客需求及其变化为中心,要时刻思考如何为顾客带来方便,为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。零售行为的主体是人,满足人性的需求才是根本。人需要的是有尊严的、有感情的、有温度的、有乐趣的、有交流的销售行为。依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,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,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,购物更多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。
- 便利店售卖的,必须是可以支持顾客生活需求的商品,便利店应该是一家“life solution store”(日常生活解决方案提供者)。如果眼前有两件商品,一件是厂商希望销售的产品,另一件是顾客需要的产品,便利店就必须摆放顾客需要的商品,自己的商品应果断下架。如果不这么做,客户就跑了。
- 每个业态都应该属于自己业态的产品。超市和便利店属于不同的业态,便利店要想发展必须开发适合自己的原创产品。
- 办公室内讨论不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。所有的商业活动都会先设立“假设”,然后“实行”,最后“验证”其结果后,才会再进行下一步的行动。
- 零售要保证产品优势,必须有专属供应商。本多先生带领团队改善了饭团的口味,销量获得大幅提升。很快竞争对手的饭团口味也获得了改善,他们的口味不再是独家的,因为他们的饭团都是来自同一家供应商。
- “铃木敏文:“流通产业没有范本,只有永无止境地追求能让顾客满足的商品。” 流通产业适者生存,周围环境变化了,必须跟着进化才能生存下去。大环境不好,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了,那就卖低价的商品;当消费者消费能力提高了,那就卖品质商品。
- 遇事不决跑一线。本多先生做便利店,每天只要有空,就不厌其烦地到店里追踪顾客的动向,分析发现的现象,再根据这些发现设立“假设”,努力掌握韩国不同的市场现象。
- 便利店的商品陈列需要跟进客户需求进行及时调整,例如在早中晚、周末、节假日和大型活动顾客需求都会有变化,商品也要及时调整。
- 在韩国和日本,便当的销量已经占据便利店营业额的很大比例。作为文化同源的中国,加上老龄化和单身族的增加,我相信随着预制菜市场和技术的成熟,我们的便利店卖快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- 低生育率的老龄化社会,独居的人数增加,没有家人可以给自己做饭,身边没有人可以帮忙处理家务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在这样的社会里,便利店正是民众这些琐碎问题的最佳方案提供者。
- 如果大家都卷价格,出路在哪里?本多先生的建议是不卷价格,用高频次的招牌产品引流到店,从而带动整体销量的提升。企业要打造自己的招牌产品,尤其是那些消费频次高的产品,例如食品这类每天都需要的商品。
- 工具只有在会用它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。引入工具之前,要引入工具所需的观念。
- 过往的数据和经验只能作为参考,不应该当作决定性的因素。环境一直在变化,过去的经验不能不加思索的应用,要先建立假设,并仔细验证假设是否正确。
-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商品,而是刺激。物质过剩的时代,消费者需要某种刺激,才能产生购买行为。
原创文章,作者:pandecheng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pandecheng.com/articles/2023/43/